《西厢记》戏剧讽刺意味的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厢记 知乎 《西厢记》戏剧讽刺意味的探析

《西厢记》戏剧讽刺意味的探析

2024-04-18 2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厢记》的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人公突破了古代礼教对人们情感欲求的压迫,呈现出来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王西厢”作为戏剧艺术,突破了说唱艺术的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安排下,流露出对封建礼教强烈的讽刺意味。

首先,“西厢”在普救寺内,属于佛地,佛教则意味着禁欲,戒情戒色、万物皆空。然而王实甫先生却将张生与崔莺莺从一见如故到私定终身的全部恋爱过程选择在了“肃穆端庄”“神圣高洁”的佛寺禅院。在那圣洁辉煌的佛教殿堂,崔莺莺眉目传情“临去秋波那一转”,张生就此疯狂入迷,相思辗转;在有情人终结连理之夜,背后却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木鱼钟声悠悠,权作迎亲礼炮;香炉佛烟袅袅,暂为洞房花烛;菩萨罗汉目瞪口呆,屈作证婚之人;西厢坐禅诵经之地,竟化乌峰云阁......”此情此举极大地冲击着佛教礼仪,突破常理的界限。荒诞之下,是男女主人公的自主意志的体现,也是对自我欲求追逐的结果。

佛教的禁欲不但对男女主人公形如虚设,甚至连佛教体系下的僧侣都失去了禁锢,佛教的禁欲主义在尘世的欢愉面前虚伪不已。〔闹斋〕折中,在美丽的莺莺面前,那些平时一本正经的和尚们也变得轻狂起来,忘记了四大皆空,忘记了追荐相国的神圣大典,无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表现出各种丑态。在这里作者揭露了宗教的伪善与虚假、可悲可笑的本质,表达了对骗人的宗教的憎恶和谴责,对僧侣们的蔑视。

一边是情情爱爱的人间情欲来往,一边是佛经吟诵的身心欲求禁锢。这样的强烈对比之下,强化了“情”超乎常理的特性,突破了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甚至是背道而驰,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社会不合理规范的强烈讽刺。

其次,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过程中的阻碍以及在封建礼教上的突破性,在那个封建礼教、等级制度严明的社会,一个毫无声名地位的穷苦书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一个端妍恭顺的相国小姐在一起,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旷世爱情故事的。然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张生却在无形的墙与有形的墙之间打破了重重束缚,以实际行动来打破“男女授受不清”的原则。张生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情欲冲动的强烈性以及主动性,在张生初见崔莺莺之时,内心情感顷刻间萌发到之后的一发不可收拾,乃至节节进取、积极追求,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卓文君,在墙角吟诗弄琴,递简传书。崔莺莺敢于传达自己的情谊,眉眼间流露出对张生的喜爱之情,但是有时候碍于相国小姐的身份难免心口不一,而这一设定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禁欲礼教对妙龄少女的思想行动的禁锢性,崔莺莺可以说是在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同时因为自身处境的居多限制而又担忧不已。

一边是张生的步步积极进取,另一方面是崔莺莺的处处谨慎,双方在逐步克服种种困难中成就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体现了他们自主意志的觉醒,直接地推翻了封建礼教的“门当户对”这一不合理的理念,更是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思想的阻碍,追求的仅仅是“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戏剧通过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讽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虚伪、不合理。

最后还体现在红娘的穿针引线和老夫人极力阻挠的对立冲突中。老夫人毫无疑问是封建家庭的大家长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不可否认她爱女儿崔莺莺,然而她更看重家族的利益、家族的名誉。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都严格的约束着崔莺莺,不想让崔莺莺萌生任何有关情爱的思想,为了重振家声从而想主宰崔莺莺的婚配;为了不让崔莺莺和张生过度来往,而安排红娘去“行监坐守”;甚至在张生智退贼兵后,以长辈的身份种种作梗百般阻挠。然而即使如此,终究还是没能了了老夫人的愿,一切事与愿违、徒劳无功,老夫人被置于一个嘲讽戏弄者的位置,无论是剧中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还是剧外人读者都觉得甚是可笑。

与老夫人形成对比的就是红娘这一小人物。红娘作为一个地位卑贱的婢女,原本只是一个被老夫人派去监视崔莺莺的工具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周旋在老夫人和幽会的情人之间,甚至可以说是游走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在两者感情止步不前碰到障碍之时,是红娘的连线与传达,戳破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那面无形的墙纸,促成了两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她批评张生是“银样镴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批评莺莺的言不由衷,明明思念张生,却不流露;对老夫人,她勇敢机智地反击,为崔、张两人辩护,使老夫人理亏,不得不答应了两人婚事。用老夫人最为看中的封建礼教、纲常伦理和家族利益来反击老夫人,“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最后的矛盾冲突结果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婢女和男女主人公一起扳倒了封建礼教的大家长代表,辛辣地讽刺了老夫人虚伪迂腐、外强中干的内在本质,高度的赞扬了红娘的聪明机灵、成人之美,张生和崔莹莹“有情人终成眷属”。

总的来说《西厢记》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戏剧通过种种喜剧冲突以及辛辣讽刺,体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呈现了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揭露了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